湖南法治報訊(通訊員 謝文彬 包一峰)“感謝法官為了我的事到村里來,把賬算得這么清楚,沒想到當天就能拿到錢!”衡陽縣三湖鎮新豐村村民王某一手拿著剛收到的工程款,一手緊握著法官的手,激動地連聲道謝。
一場僵持三年的農村自建房裝飾裝修合同糾紛,在承辦法官歷時七個半小時的現場勘察、核算與耐心調解下,實現從“針鋒相對”到“當場兌現”的圓滿化解。
起因:裝修爛賬成“心結”
“工程費按多少核算?”“瓷磚出現脫落怎么算?”這些看似瑣碎的裝修細節,卻成了同村村民申某和王某之間長達三年解不開的“死疙瘩”,信任的裂痕在反復爭執中越拉越大。
三年前,出于鄉鄰情誼和信任,村民申某將自家新房的裝修工程交給了同村的王某。雙方既未簽訂書面合同,也未明確約定工程計價標準及費用,這為日后的紛爭悄然埋下隱患。工程完工后,雙方因工程量認定、材料費核算等問題“杠”上了。
互相爭執不下,經多次協商后仍未能達成一致意見,王某眼見多次追討剩余款項無果,一紙“爛賬”成了兩人共同的“心病”,矛盾逐漸惡化,昔日和睦的鄰里關系蒙上厚厚的陰影。
兩難:現場“較真”算清“明白賬”
如何解開這個纏繞三年的“死結”?洪市法庭承辦法官沒有選擇在審判庭里“坐堂斷案”,而是決定把法庭“搬”到爭議的源頭——走進那棟裝修完畢卻矛盾重重的四層小樓。
盛夏午后兩點,熱浪灼人。為徹底解開癥結,針對雙方爭議焦點,承辦法官頂著高溫走進申某的家,化身“質量監督員”,帶著卷尺、施工圖紙和計算器,仔細勘察,爬遍四層樓,現場進行逐項核對、計算。
承辦法官結合勘察核算結果,從鄉情民俗、訴訟成本等多角度出發,引導雙方換位思考、互諒互讓,并就爭議焦點耐心釋法明理。在承辦法官的努力下,換來雙方對工程量的簽字確認,為調解夯牢事實基石。
破局:從“紅臉”到“笑臉”的轉變
事實厘清后,承辦法官趁熱打鐵,立即組織調解。面對這種情況,要真正實現“案結事了人和”,不僅要算清“經濟賬”,更要講透“鄉情理”,還得劃明“法律線”。
房屋出現質量問題,責任怎么劃分?調解過程一波三折,現場氣氛一度劍拔弩張。光算清工程量還不夠,雙方“心結”更需要解開。
針對相持不下的局面,承辦法官沒有生硬地背法條,而是邀請當地村干部一道用親切方言,像拉家常一樣,把法律規定、市場慣例掰開了、揉碎了講。鄉音俚語間,生硬的法理轉化成了聽得懂、能接受的道理,冰冷的法律條文有了人情的溫度。
夜幕降臨,時間來到晚上九點半,雙方當事人自愿達成調解協議。這場長達七個半小時的“持久戰”終于迎來終局,在承辦法官見證下,申某當場全額支付工程款。夏夜的涼風吹散了午后的燥熱,石桌旁,雙方當事人圍坐在一起,曾激烈爭執的手緊緊相握。
此次調解,是衡陽縣法院踐行新時代“楓橋經驗”的生動實踐。法官主動下沉一線,變“坐堂問案”為“上門解紛”,通過實地勘察精準鎖定爭議、耐心調解化解心結、力促當場履行兌現權益,將司法服務的“最后一公里”延伸到群眾家門口,有效維護了基層和諧穩定,彰顯了人民法院司法為民的擔當與溫度。
責編:王汝福
一審:曾金春
二審:伏志勇
三審:萬朝暉
來源:湖南法治報